有位女子想要通过机票平台预订航班,但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将她定义为“经常出国旅游的有钱人”,因此自动推荐的机票价格竟高达4300元!她察觉到不对劲,于是在评论区
不论是京东、携程、拼多多等购物购票软件,还是头条这种赚虚拟金币的网站,都存在这种“杀熟”的情况。
例如,2024年2月,《澎湃新闻》就报道了一件让人愤怒不已的事,有网友用不同手机在同一时间搜索同一航班(郑州飞珠海),竟然发现票价相差了3倍!
此外,2024年1月,《法治日报》也报道了在某平台上订酒店时,黄金会员比普通会员价格高出211元的现象!黄金会员账号显示的价格为2910元一晚,普通会员账号显示的价格为2699元一晚,敢情就是看你黄金会员比较有钱,好宰杀是吧?!
近年,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原本旨在优化消费者体验,结果却被一些平台滥用,逐渐演变成了“杀熟”的利器。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不少网友早已抱怨,明明自己是平台的忠实用户,反而享受不到应有的优惠,甚至被悄然加价。
“杀熟”现象之所以广泛存在,是因为平台掌握了用户的消费数据,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推测其支付意愿。这种“个性化定价”原本有助于市场效率提升,但当平台滥用这一技术,便变成了价格歧视的工具。
用户搜索过的产品、下单的频率、支付的价格,都会被平台记录。对经常购买高价商品的用户,平台会提高价格,因为它知道你“买得起”。
平台往往鼓吹会员能享受更多优惠,然而不少用户却发现,会员价格有时比非会员还要贵,这也是“大数据杀熟”的体现。
与传统市场不同,线上平台的定价是动态的,消费者根本无法得知价格的真实底线。尤其是对于旅游、酒店、机票等商品,价格随时浮动,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打响了“反大数据杀熟”的第一枪了。比如保持“新客”的身份、暂时卸载使用频率不高的手机软件等等,效果也相当显著。
大数据技术的本质是优化服务、提升效率,但一旦滥用,就会沦为平台“杀熟”的武器。这起机票从4300元降到1900元的事件,绝非个例,而是大数据滥用的缩影。技术本无罪,关键在于平台如何使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拒绝被技术绑架,才能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持清醒头脑,理性消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自动驾驶拐点何时到来,新出海浪潮避坑指南,2024网易未来大会完美收官
荣耀平板 V9 发布:天玑 8350 至尊版处理器,首发 1999 元起
华为鸿蒙 HarmonyOS NEXT 5.0.0.115 SP6 开启推送
三星 Galaxy S25 Ultra 手机常规四色 + 线上三色曝光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