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央网信办近日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如今,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从1.69亿增长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在向未成年人展现精彩世界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隐秘的角落”——含有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游戏让人沉迷、交友软件引来不怀好意的“黑手”、免费领取的“红包”里藏着诈骗陷阱……限于心智尚未成熟、判断力不足等因素,未成年人更易在网络空间中受到侵害,甚至可能受错误价值观影响误入歧途。
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
设置专章划定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范围,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规范;通过规定监护人应负有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等义务、提出个人信息处理者应严格设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访问权限,进一步明确不同主体应负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责任;通过要求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回答了如何实现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在“法律责任”专章将《条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衔接,明确侵犯未成年人网络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聚焦突出问题,《条例》细化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已有制度,提高了法律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织密织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之网。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汇聚各方合力。最高人民法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网络保护专项分析报告机制”,对人民法院处理涉及网络的未成年人案件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工作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结合公益诉讼职能,及时通报相关典型案例,并制发“六号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网络空间侵害未成年人权益问题的综合治理,在去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中,还专门提出应“聚焦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以法治之力筑牢网络保护屏障、构建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极为重要。唯有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切实用法治的规范、法律的权威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坚实屏障,才能让网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添彩赋能。
不断提高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让智能家居真正智能起来,智能家居产业必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消费者尽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随着重约1200吨的储罐穹顶升顶就位,我国超大型全“坐地式”液化天然气储罐,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3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完成升顶。
日前发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气象公报(2023)》显示,青海湖2023年年平均水位为3196.6米,较近十年平均上升1.3米。
近年来,武汉加快建设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初步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近日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绘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
在科研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渴望最先触摸到知识前沿,做揭示未知奥秘的先行者。然而,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往往烦琐漫长,导致最新研究成果难以及时分享。而预印本平台作为一个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以开放、共享、快捷的特征,塑造了数字时代学术交流与传播新方式,有利于加快知识传播、扩大学术影响,日益成为科研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成果未经同行评议、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之前,作者出于交流和证明优先权等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与传统学术论文发表需要同行评议且发表周期很长不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预印本具有发表快速、能带来合作新机遇、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可在与他人的互动分享中改进稿件等优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而由于预印本具有快速传播和共享功能,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预印本平台建设也得到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第一届陈景润奖29日在京揭晓,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黄炳荣的“L-函数的矩及其在Rankin-Selberg问题和算术量子混沌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聂思安的“仿射Deligne-Lusztig簇的不可约分支”两项成果入选。
从生态环境部29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6月份,青海电网单月发电量为104.9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单月发电量为100.58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历史首次双双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为95.82%,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国家卫健委29日发布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2023年度参评医院共2062家,县域覆盖率达98.6%。
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百姓民生,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然而,湿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受到伤害和破坏,恢复工作可能复杂困难且十分漫长。
202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展26日闭幕。从这届航展可以看到全球航空业的最新趋势:绿色航空技术正引领行业方向,低空经济已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始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利用“基因魔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人体免疫细胞B细胞变成体内的微型监测机器和“抗体工厂”,生产专用抗体来摧毁癌细胞或艾滋病病毒。
来自瑞士和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监测了气候变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不断扰乱地球的自转,导致每日时长(即日长)变长。
能不能采取智能化的办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开始了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研究,先后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机理模型和多个经验模型。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国家航天局25日在京举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这两颗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