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至17日是第十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当前网络攻击渗透已成为境外间谍窃密的主要手段之一,相对于拉拢策反人员开展窃密活动,网络间谍通过黑客技术开展的渗透窃密活动,更加隐秘,危害也更大。为更好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我们应携手共进,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以下简称反间谍法)是我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部重要法律,近期反间谍法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法律自 2023年7月1日起实施。
新修订反间谍法第四条规定的间谍行为包括: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的网络攻击、侵入、干扰、控制、破坏等活动。这一新的修订,将网络攻击等行为明确规定为网络间谍行为。
网络间谍行为最常见的行为方式是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进行网络攻击,我们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包括安全漏洞攻击、黑客软件攻击、口令入侵、电子邮件攻击、网络监听等。
国家安全机关在发现涉及间谍行为的网络信息内容或者网络攻击等风险后,会视情况作出如下处理:
一般情况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分工,及时通报有关部门,由其依法处置或者责令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及时采取措施,保存相关记录。
情况紧急下:由国家安全机关责令有关单位修复漏洞、停止相关传输、暂停相关服务,并通报有关部门。
危险消除后:经采取相关措施,上述信息内容或者风险已经消除的,国家安全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作出恢复相关传输和服务的决定。
境外APT组织“毒云藤”长期针对我国国防、政府、科技和教育领域等重要机构实施网络间谍攻击活动。经调查,相关攻击活动是由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精心策划、秘密实施的窃密活动。
2.设置密码不少于8位,应包含数字、字母、符号,不使用姓名、生日、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等,并定期进行更换。
【间谍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