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宁波的陈女士想趁着假期和好友出国游玩,于是两人定好时间时间就开始了买机票。
却不想同样的航班,同样的经济舱,一个人是2356元,一个人则是980元,这中间相差了1300元。
见过大数据“杀熟”的,没见过这么厉害的,为什么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呢?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让我们防不胜防。
想必大家都知道大数据“杀熟”吧,商家通过收集用户在各个平台输入的信息和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等数据,为每个用户构建一个“用户画像”。
同时,企业根据用户画像,分析用户的消费能力和价格敏感度,对于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用户,企业会提高价格,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对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用户,企业则会降低价格,吸引消费。
简单来说,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将其规划到不同的档次,一个档次一个价格,这就导致同种物品不同价格。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你在电商平台购物,同一件商品,你和朋友搜索到的价格可能不同。
又或者,你在打车软件叫车,同样的路程,你和朋友的车费可能相差悬殊,这就是大数据“杀熟”的威力。
但是,一般大数据“杀熟”只会是几十元,但没有想到,宁波的陈女士居然被相差1300元。
7月8日,宁波的陈女士趁着暑假打算和好友来一场出国旅游,两人决定好了之后,就开始在各自的手机上购票。
我们都知道好朋友肯定要在一起啊,所以两人无论是航班 还是座位都是一样的,却不想价格竟然有着惊天差距。
只见照片中一个人显示2356,另一个则显示着980,这两个价格差了1300元呢,1300啊都赶上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了。
陈女士的朋友见此,立刻查询了商务舱的价格,发现商务舱的价格也不过是2400,这和她那经济舱的价格相差无几了,所以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平台搞错了。
于是,她们为了搞清楚原因,找到了平台客服,却不想客服居然说是位置都被预定光了,所以,将她安排到了等级较高的位置。
客服的回答模棱两可的,让人一时间摸不到头脑,这让陈女士立刻意识到自己被“杀熟”了。
经济舱不都一样吗?又有什么等级之分呢?可是面对陈女士的问题,客服却表示本平台不存在大数据“杀熟”,是因为陈女士设置了筛选条件。
但是陈女士对于这种说法并不信任,要是不存在大数据“杀熟”她们二人之间价格的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
此事最终也没有解决,这让陈女士气愤不已,本来要旅游心情好好地,结果因为这场大数据“杀熟”瞬间没了兴致。
陈女士一气之下将此事发布在了网络上,想要曝光这类事件,直接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有网友表示,买机票的不要光看,否则所有平台都会跟着涨价,而且,在你购买完之后,他们就会立刻降价。
有网友对此也给出了建议,就是将所有平台权益都关掉,可是若是关掉那平台就会不断地蹦出开权限的框框,那样很麻烦。
还有网友也讲出了自己的遭遇,表示自己用苹果手机买票和用安卓手机买票,票价直接差好几百。
还有网友遭遇到了和陈女士一样的遭遇,该网友经常购买机票,所以,每当她打开机票的时候都是一千多的价格。
可有一次当她使用她朋友的手机购买的时候发现只要690多,因为她那个朋友很少买机票。
于是,该网友立刻用新号注册了一个,发现没有买过机票的就比经常买机票的要便宜很多。
也有网友表示,不止有机票,就比如我们日常网购的衣服,每次打开平台都是那几件,等买完了发现没有了,换成别的样式了。
有网友也深有同感,他表示自己就在某平台上遇到了杀熟,越搜索越贵,在买完的那一瞬间它又便宜了。
透过网友们的评价,可见大数据“杀熟”是多么的猖狂,明明有许多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啊,他们为什么屡禁不止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数据杀熟并非简单的价格歧视,它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精确地把握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实现精细化运营。
从这个角度看,这一过程具有高度隐蔽性,若是消费者不细心,不多查几次他们根本发现不了这种情况。
毕竟,企业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特征,为用户量身定制价格,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自己被“杀熟”。
其次,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记录、浏览行为、购物车内容等数据,预测用户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为用户制定个性化价格,这种精准性使得大数据杀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最主要的是,大数据杀熟具有动态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用户需求等因素,实时调整价格策略,这就导致消费者根本摸不透大数据的变更,从而上当。
而且,大数据杀熟在多个行业和场景中普遍存在,例如,在线旅游、电商、外卖、出行等平台,都存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这使得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遭受大数据杀熟的影响。
可以说,他们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因为,大数据杀熟使得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更高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其次,大数据杀熟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错配,使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期发展,此外,不公平的价格竞争可能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最主要的是,大数据杀熟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滥用用户数据,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互联网企业的不信任,损害社会信用体系。
面对这种情况,即便国家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除除了很多政策,可是他们太过隐蔽了,所以难度很大。
最主要就是,许多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缺乏了解,即使发现被“宰”,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这助长了企业的嚣张气焰。
根据媒体报道,北京的消费者协会曾调查过,他们发现有很多消费者在遭遇到大数据“杀熟”之后,她们选择了忍气吞声,只有少数人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面对大数据的猖狂,我国在今年的3月15日,对于这些事件也制定出了最新的《条例》并在7月1日执行。
其中就有大数据“杀熟”,该《条例》中针对这种事件已经对差异化定价进行了规范。
明确指出,那些差异营销必须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主,不能够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种商品定不同的价格。
虽然有了新的规定,但是我们还是要谨慎一些,比如填写个人信息时,尽量避免泄露过多个人信息,同时,合理设置手机应用权限,避免无关应用获取个人信息。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比价网站,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可多家比价,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大数据“杀熟”现象虽然令人震惊,但并非无法防范,只要我们提高信息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工具,学会维权,就能有效预防大数据“杀熟”。
同时,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合法合规经营,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数据的贡献者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让大数据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而不是困扰。
总之,大数据杀熟作为一种新型价格歧视现象,具有隐蔽性、精准性、动态性等特点。
应对大数据杀熟,需多管齐下,从法律法规、监管、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发力。
毕竟,大数据“杀熟”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你们有遇到过大数据“杀熟”吗?
1.深圳新闻网 宁波一网友称被APP“杀熟”:两个账号同一航班价格相差1300 2024-07-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雷军不简单!小米搞定造车资质,告别北汽代工,造车资质曾难倒一众造车大佬
号称“三小时内卖出 10 万部”,Nothing CMF Phone 1 开售
苹果上线 iOS / iPadOS 18、watchOS 11、macOS 15 公测注册通道
带娃出去玩忘涂防晒从头黑到脚,“白雪公主”变成“黑美人”,“是怎么做到晒这么均匀的”
现在小朋友的黑历史都是高清的,哥哥学妈妈给妹妹喂奶,网友:兄妹感情一定很好